查看原文
其他

老范视点 | 范周对话世界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合作·探索·发展

老范 言之有范 2021-07-18

导语:与智者对话,乃人生幸事和乐事。今日,和大家一起回顾七年前与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的对话。今后,老范还将和大家分享众多文化产业知名人士的对话,敬请期待。

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世界创意产业之父,创新模式的推动者,英国著名创意文化产业研究专家。

何为创意?

早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P.Romer)就曾撰文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所以新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

霍金斯:创意是什么?是存在,是自我状态的表达。创意的关键就在于抓住想象并让它逻辑化。现实与想象找到结合点,创意就产生了。


范周:文化创意产业是凝结了个人创造和智慧的产品,并在知识产权保护下健康发展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我看来,人的独特创造、知识产权和产业链这三个大要素缺一不可。

中国设计的个性生存

2005年11月2日的英国《金融时报》称:“用不了太久,西方就会成为中国创意的净进口国。” 以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突破口,文化背景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成为“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推陈出新的方式。

霍金斯:我觉得找到中国的设计产业自身的特点有点困难,中国在设计业上和英国、美国、瑞典以及其他的一些欧洲国家还是有一些雷同的。比如: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的创意文化特点,但对中国却始终无法归纳,因为目前的中国创意产业还缺乏个性。


当前中国的设计业没有很好的表现出特有的文化内涵,缺乏文化个性。中国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自身非常独特的个性特征。而中国当代的设计还没能把这些底蕴和特性完全表现出来。


范周:其实很难给“个性”下一个定义。对于纷繁复杂的国际设计潮流来说,“民族化”或许就是最好的个性,以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突破口,文化背景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是中国设计的个性化表达。中国的设计往往带有历史的痕迹,例如建筑设计受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影响,比较倾向于实用主义并富于东方文化的特色。目前利用设计增加产品附加值也早已被企业和消费者认同。一方面是中国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融合和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产品所带来的实用性,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外观形象和文化元素。


其实中国不乏好的设计。这些设计充满新锐色彩,个性鲜明,文化底蕴十足,也有很强的本土色彩。但是在设计界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设计赢得了奖杯却无法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一方面,是由于设计者和消费者、市场没有进行有效的对接,毕竟,检验设计的惟一标准是市场,是消费者,而非评委。另一方面,从事产品生产的企业,缺少一种“闯新”精神。有了“创新”还不够,还要进行“闯新”,要鼓励企业大胆的将新鲜的元素投入到生产中去,不要让好的设计与实际生产脱节。

应如何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园区

浙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的同时,也是浙江文化创意产业试验区授牌的日子。产业的地理集聚现象,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霍金斯: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产生聚集于某一地区的现象。我觉得首先这是一种发展中国的创意产业很有效的方式,效率很高,这也许是一种取得成果最快的方式。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从政府这一级别开始,首先市政府重视,而后带动企业甚至民间的关注。


但这种园区的现状让人觉得有点做作。今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该会更自发一点并且跳出园区这样的一种形式,不是设立了园区就发展了文化创意产业。


范周:文化产业园区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我们的确应该跳出园区谈园区更长远的发展,从而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但是,在园区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实际,结合其发展阶段,适时地做出调整,以防止落地畸变和由于急功近利而带来的泡沫现象。


对创意产业的培育需要一个过程。在前期,它需要投入、孕育,并通过一定时间的孵化、培育、集聚和运作。但是创意园应着眼长远,避免急功近利,从而忽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真正内涵和目标。另外,园区发展到目前阶段,对于中国而言,在发展文化设施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提升文化研究能力。各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时,应对自身的优势、劣势有清醒的认识,就其地区特殊的人文、自然、产业等资源做出全盘性、有针对性的调查,才能从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作出系统的规划和阶段性的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时俱进。


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意升级

  关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阶段, 范周教授2006年初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三个乐章”一度在媒体引起反响,而霍金斯也以27年中无数次的中国之行,见证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变迁和产业升级。

霍金斯: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79年,当时的中国,无论大街上还是电视上都没有任何广告。而现在中国的创意经济在世界上发展是最快的。中国人在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方面拥有的雄心是巨大而不可想象的。


如果从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以及投入的资产来看,英国远远强于中国,即便在20世纪90年代末也比现在的中国强很多。但是从政府的支持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创意产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中国政府对创意产业已经投入很多,但是我觉得政府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去做,主要包括市场的营销和规范两个方面。


目前英国已经超越了把创意看作一种产业这样的境界,而是把创意看成了在整个社会普及的一种概念。因此现在英国对于创意产业使用的方法、手段都要比过去的更为多元与复杂。现在中国,包括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采用的方法比起英国从前用的单一的手法来说,已经是要复杂和宽泛很多了。但我也相信,在未来的半年到一年间,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方法和手段也会有很大的改进。

范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来说还是起步较高的。早在2006年时,我提出了“三个乐章”的看法。时隔一年,我对整个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阶段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中,2006、2007、2008要完成三级跳。2006年是“概念纷争”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经过了概念纷争,同时也在不断重构自身的外延和内涵; 2007年则是“政策出台”的一年,今年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地得到巩固,并衍生出许多新的业态形式,2008年将是“资本介入”的一年。届时文化创意产业会因为奥运机遇而实现又一次飞跃。

不同声音促进产业发展

直至今天,中国的企业已有80%以“创新”为经营理念。尽管如此,中国企业依旧在创新缺位的低端竞争中挣扎。

霍金斯:我在英国听到大家都在批评文化部长,说他单调乏味没有创新力,在创新方面做得不够。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英国或者美国,人们在观念或者思想领域的思考和争论比较多,对创意产业发展的争论也非常多。我认为,中国目前就是缺少这样一种对话机制,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要多增加一点对话和讨论。当然我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的讨论。


范周: 中国学者非常希望能听到霍金斯先生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带有批评性的、建设性的意见。现在中国政府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官员们的热情都很高,他们很关注各方的声音,但是批评之声太少。包括前不久召开的深圳文博会,批评的声音也是太少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了汲取国际经验,还要进行本土化的对接,应该多一些发问和反思,少一些迎合和敷衍。


一年以来,我听了霍金斯博士的5次演讲,内容几乎是一样的。5次被安排在开幕式上的演讲的雷同,其实让我更期待先生真实、新鲜的想法。所以今年10月份我们中国传媒大学的论坛以小型对话会议的形式展开,诚挚的邀请霍金斯先生参加,相信在会上先生一定会提出真实想法,同时国内的很多学者也很希望有这样的一个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霍金斯:我对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非常感兴趣,我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讨论创意经济的发展。可是这些讨论的规模实在太大了,例如在深圳,实在太大了!很多官员和世界上的外交官都和我坐在一起。简直是外交活动。其实我也很想听听中国国内学者真实的想法。


范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要汲取国际经验,又不能盲目依赖某个权威人士。要根据本土情况和城市特色,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投资。诚然在发展初期,难免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过分依赖权威,不结合实际以及盲目投资等等。有些城市热衷于文化产业及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或者大办各种论坛、兴建各种园区,这些活动有许多并不切合实际,充斥了大量泡沫,有的项目仓促上阵,虽然开展时热热闹闹,结果却是虎头蛇尾。发展文化产业切不可显气派,图虚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